螺鈿(ㄌㄨㄛˊ ㄉㄧㄢˋ )的歷史

 

螺鈿是很古老的中國傳統技藝,起源於商代的漆器,從西周出土的螺鈿工藝品就可以發現,螺鈿發展到周代已經有很完整的技法與藝術價值,歷經幾世朝代的發展與轉變,螺鈿工藝巔峰於清初,衰敗於清末。明清這兩個漆器工藝高度發展的朝代國力鼎盛,高級的貝殼與木頭都來自藩屬國的進貢,這些貢品經過中國技藝精湛的藝術家的雙手,紛紛成了值得珍藏的高級藝術品。

 

螺鈿作為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為在朝為官的官員所喜愛,各家收藏不止,圓明園中也有珍貴的螺鈿收藏。到晚清,西方列強帶給中國的文化衝擊,使得舊有的思想與文化逐漸不受重視,大家的焦點轉注在西方來的藝品技術與文化,西方的一切內涵變成中國圖強的聖經,包含螺鈿工藝在內的許多傳統中國工藝技術,不再受到重視,從清末到民國,逐漸沒落乃至消失。


陳甫強的父親,陳志升,是38年撤退時候從香港到台灣定居的螺鈿師傅,屈指可數的專業螺鈿師傅在新竹這個地區撐起螺鈿文化,同輩的師傅逐漸凋零,2009年陳志升師傅辭世之後,屬於上一代的師傅都離開了。末代螺鈿師傅陳甫強,便肩負起中華螺鈿文化的傳承責任,漆器類的螺鈿,雖然幾近失傳,但是陳甫強及社區發展協會的人們仍在努力著,在新竹市振興里這個小小的社區中,一群人們互相幫助與支持,陳甫強可以說是螺鈿工藝最後的傳人,即使要重振螺鈿昔日的榮光困難重重,他仍在悲涼中努力抓住希望。

9.jpg



10.jpg

 

螺鈿工序簡介


螺鈿是一種技術門檻很高的工藝品,需要構圖與配色的美感設計,以及精巧細膩的手工技巧,才能創造出無與倫比的藝術作品。製作螺鈿最完整的工序包括:構圖、分解圖案、貼貝殼、鋸剖貝殼、磨貝殼、拼圖、描線、刻槽、鑲嵌、修補、磨平、拉線。歷經十二道精細的工序,螺鈿作品才宣告完成。

d1.jpg

 

d2.jpg

 

d3.jpg



在螺鈿產業中,有一項最特別的工具,就是「鋼絲鋸」,市面上完全買不到,需要由螺鈿師傅自己製作。鋼絲鋸是用來剖鋸貝殼,在切割的時候會發出尖銳刺耳的摩擦聲,但是陳甫強一邊鋸著貝殼一邊笑著說,「很美妙的聲音啊!」


螺鈿的製作環境,充滿了潛在的職業傷害,抛磨木頭時產生的大量粉塵造成肺部負擔、切鋸貝殼產生的高分貝噪音對聽力的傷害,陳甫強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螺鈿作品。

d4.jpg

 

d5.jpg

 

d6.jpg

 

陳甫強的工作檯上,剛好放置著一個送修的螺鈿作品,他當場示範如何將凹凸不平的表面,用手握砂輪磨出一個晶瑩燦爛又光滑的極致觸感。開啟機器之後,工作室裡馬上發出超大的運轉聲,抛磨過程中整間工作室瀰漫大量的貝殼珍珠粉與木屑,但陳甫強不為所動,旁若無物的專注著手上的工作。

 

d7.jpg



歷經十二道手續之後,最後還要上漆,才算是整個完成,上漆之後,螺鈿的光彩與色澤才能更鮮活,保存得更長久。


螺鈿的材料

螺鈿的材料包括了各式不同的貝殼和木材,其中貝殼的種類就有很多種,例如酸枝、血檀、柚木、櫸木、樟木、烏木、紫檀、毛柿、黑檀、花梨......,每種木料的顏色、花紋、特性、軟硬度都不相同,因此使用的時機也就有所不同。最常使用的花梨與酸枝,毛柿則是極為珍貴的木料,現在甚至列為保育類植物,取得不易。螺鈿基本上都是使用硬木,不使用軟木,「使用軟木是浪費我們的技術啊」陳甫強笑著說,因為軟木容易腐爛,保存不易,沒有硬木來的有價值。

 

d8.jpg

 

而製作螺鈿時所可能會使用到貝殼,包括了珍珠貝、九孔貝、養珠貝、文貝、芋螺、紫色貝殼、黑珍珠貝、夜光螺、鮑魚......等,但跟木料一樣,都有最常使用的種類,製作過程中最常用的貝類就是珍珠貝、九孔貝與養珠貝,不同的貝類有不同的色彩光澤,也根據製圖設色而有所不同取捨,「來,妳看看,這個貝殼的顏色美不美?」陳甫強一邊問著,一邊輕輕撫觸細緻的貝殼內面。



不管是木料還是貝類,都價格不斐,台灣也沒有生產,通常要到中國大陸或越南等地去採買,讓原料的成本更高。一個手般大的基礎製作用貝殼要價3000~6000台幣不等,「我們買已經是算便宜的了,這些都很貴的」陳甫強說。珍貴的貝殼與木料以重量計價,一般貝殼與木料則是以片計價。高成本、技術門檻也高,讓螺鈿成為工藝類產業中極為冷門的一項。

d9.jpg 

 

傳統螺鈿傢俱中,所使用的螺、貝品種種類眾多,有珍珠貝、夜光螺、鮑魚或是養殖的珍珠貝類;大體上來看,只要是結構精密,色彩繽紛的貝種,就可以依大小、厚薄、色澤等不同的屬性,適切地鑲嵌在傢俱當中,以產生色澤熠熠的奇麗效果,十分討人喜愛。



陳甫強老師其他作品


〈趙雲救主〉是陳甫強參加台灣工藝競賽的得獎作品,構圖是三國猛將趙雲,懷中拽著劉禪,駿馬奔騰,生龍活虎的樣態。平面的木頭上,陳甫強卻做出了立體的圖案,螺鈿的配色與拉線,是讓作品更生動的技巧,靠著44年的經驗,陳甫強一手好螺鈿,讓趙雲救主的英姿鮮明活躍,人物與馬的神態充滿靈氣。靠著一片片貝殼做出衣服多變的皺褶,精細的手藝讓人嘆為觀止。

d10.jpg



〈波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作品更看出了陳甫強在製作螺鈿上超人的功力,雖然是貝殼鑲嵌而成的字體,但是整幅書法就像是用奶白色不透光的汁液寫上去的一般,堅硬的素材卻做出了柔軟的中國書法字,勾納之間細膩婉轉的筆畫,讓人不得不佩服他驚人的鑲嵌技術。在心經下方的圖案是佛陀與老子之間對談的畫面,老子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介在人與神之間的人物,陳甫強安排佛陀與老子一同在畫面中,這種充滿禪意與逍遙清境之感的構圖,讓上方的文字和下方的畫面,成為更和諧與完整的創作,互相詮釋與襯托。中國文化代表之一的佛道文化,不僅在這個作品中淋漓盡致的展現,更直接表現出陳甫強心中的價值觀與精神。

 

d11.jpg



除了藝術品,陳甫強更希望螺鈿能走入大眾生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員從生活用品著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用品,如面紙盒與名片夾乃至於吊飾等,下面這六個名片夾是學員與老師共同創作而成的成果。名片夾在書局、賣場中隨處可見,可是螺鈿名片夾不僅特別,而且世界上也僅有一個,即使是相同的構圖,做兩次,兩次也肯定是不一樣的結果。看準螺鈿的獨一無二,陳甫強希望螺鈿產品能夠走入市場,讓它開始成為大眾化的商品,有更多的面貌。

「我們是有在構思螺鈿可以應用在怎樣的東西上面,我們有想到一些,像象棋。但是把它還沒做出來,還要再跟陳老師討論」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積極的說著未來螺鈿工藝的走向。

d12.jpg

 

(獨一無二的螺鈿名片夾)




陳甫強的作品,內容與大小涵蓋範圍廣,從生活用品到大件參賽作品,每個種類他都製作過,讓螺鈿逸品與螺鈿用品的區隔拉開,客戶層更寬,螺鈿的能見度也能因此提高,陳甫強推廣螺鈿大眾化的願望,一定也能在他積極的行動下讓夢想成真。


臺灣螺鈿工藝大師 ─ 陳甫強老師 螺鈿教學網站
http://www.cpmah.org.tw/web/2011/c2011e002/index.htm


達人威客採訪編輯 - 高名柔



【達人檔案】螺鈿薪傳大師 陳甫強
千年傳統,螺鈿薪傳大師陳甫強。現年58歲,14歲開始學習螺鈿,在螺鈿領域中為箇中翹楚。希望傳延螺鈿的技術與歷史,設立升甫工坊,更與社區合作推動螺鈿藝術。作品展現很純厚的中國風味,歷史故事、蟲魚花鳥都是他筆下的題材,現在致力於推廣螺鈿,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充滿華麗與別緻的工藝品。     

文章來源:http://progroup.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9&extra=page%3D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