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學報導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樂土工作室玄關.JPG  


工作室玄關擺放著
謝嘉亨的火車陶藝品,釉色層次豐富,看起來就像真正的銅製品。

3工作室內部.JPG 
陶藝品的色澤及各種畫作,讓整個工作室的空間看起來明亮而溫馨。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作技法:阿拉伯閃光釉
「阿拉伯閃光釉」是一種原始的釉上閃光,十三世紀,阿拉伯皇室就採用這種技法為瓷器上色。由於阿拉伯從七世紀開始統治西班牙長達七百多年,這項技法於是在西班牙被傳承下來。閃光釉的成分變化多樣,主要是以銅的硫化物、碳酸鹽或銀還原大氣中,再燒結在陶瓷上,使其在釉上形成一層薄薄的金屬,具有光澤。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心」手作,紮根台灣-探索好奇的藝術魂陳春金老師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府文創賦予香包新生命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30196.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tter Cutting 剪
作者:陳彥廷 德國iF傳達設計獎/第一等入選

在紐約展出時有一位外國人很興奮地跟我說 「沒想到你能利用西方的元素展現出東方的風格,這樣中西合併的視覺震撼,勾起了他對於東方剪紙藝術的濃厚興趣。」 

當初在創意發想時,一直在想...如何能夠藉由【海報】,一種西方人熟悉的溝通與宣傳方式來吸引住他們的目光繼而達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後來想出來的方案是 利用西方的元素展現東方的剪紙風格,而這幅作品就是這樣產生的。 

剪紙藝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俗技藝之一。在過去,人們經常利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及故事人物等當作剪紙的素材 ,在設計海報時為了達到讓外國人接受並充分的了解中國傳統剪紙的奧妙 ,三幅海報(作品名稱分別為Letter Cutting、 Number Cutting、Symbol Cutting )分別運用了《西方羅馬字母》、《阿拉拍數字》與《符號》作為剪紙的創作元素,並利用東方的雪花剪紙作為呈現方式。最後完成後的創作海報就呈現出這樣的一種效果 英文羅馬字體與中國傳統剪紙的搭配、對稱又對折的剪法結合了古典或無襯線的字體,表現出了一種新的視覺效果與體驗。

剪紙海報.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M_8528.JPG 

一身鮮豔寶藍,與身旁的蝴蝶蘭相互輝映,忙著組蘭花的鄭秀煒,是萬利花店的老闆娘,也是將蘭花推向國際的藝術總監。就像花一樣帶給人好心情,鄭秀煒總是笑臉迎人,親切待客,與先生陳清鈺共同經營花店,兩人一內一外,不僅將花店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成功讓臺灣蘭花在世界聲名大噪。

英國女王接見2.JPG 

金牌得獎作品1.JPG 

2011年,鄭秀煒的設計團隊,在英國切爾西花展中,以「幸福芬多精」蘭花系列作品,一舉拿下金牌,獲得英國女王接見,熱切詢問臺灣蘭花,展現對臺灣蘭花的高度興趣,鄭秀煒笑著說,英女王成為臺灣蘭花最佳國際代言人。主辦單位希望臺灣團隊不要再缺席切爾西花展,國外媒體更以「勇敢」、「創新」來形容鄭秀煒的設計。

切爾西設計師團隊與芊卉集園總經理劉月紅女士合影.JPG 

機會,真的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鄭秀煒得到切爾西花展金牌前,已經累積許多設計經驗,2011年,一位朋友邀請她的團隊到英國表演,並希望推廣臺灣本土花藝,這一去,便拿下切爾西花展銀牌獎,大膽鮮豔的組花驚豔國際,主辦單位邀請鄭秀煒的團隊隔年再參加,鄭秀煒說,第二次參展,有了上次經驗,加上看見臺灣蘭花的與眾不同,給足自己信心,拿到金牌真的很開心,尤其讓英女王與其他貴族們看見臺灣蘭花的美,讓世界知道,臺灣是蘭花的領導者。

SAM_8637.JPG 

擁有20年以上插花資歷的鄭秀煒,目前身兼設計師與插花老師,一路走來,光鮮亮麗背後,是許多挫折與學習。學理工的鄭秀煒,和老公陳清鈺一開始對花一無所知,也沒想過會經營花店,一個偶然的機會,夫妻倆決定不再兼多份工作,跟一位認識的學長批花,從路邊攤做起。

SAM_8633.JPG 

「老闆,你的鬱金香怎麼賣?」客人一個簡單問題,卻讓夫妻倆愣在原地,剛開始營業,連花都認不得,跌跌撞撞中學習,鄭秀煒也開始學插花,一步一步補足,她說,後來好不容易開了店,生意差的時候,一度不想經營。生意起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與客人之間溝通問題,員工訓練等等,極盛時期曾有11家分店,最後全部回收,選擇中壢落腳,「萬利花店」的名號,才開始在花店業中慢慢響亮。

SAM_8626.JPG 

萬利花店開展良好商譽,鄭秀煒的插花技術也越來越受矚目,萬利花店二樓,便是鄭秀煒的花藝教室,以奢華時尚結合臺灣蘭花,忙碌時,鄭秀煒一天可以做出幾百種不同的花組,但放眼工作室,卻不見電腦、紙張等等打稿用具,鄭秀煒說,她的靈感來自生活累積,所有的畫面,都在腦袋裡,要她乖乖在桌前畫好一幅草圖,她還真做不來! 
萬利2.jpg 

從無到有學花藝,鄭秀煒說,得一樣就捨一樣,雖然學生時代所學沒辦法應用在花店工作中,但她仍時時刻刻勉勵自己,挑戰自己的極限。「從頂端走下來」,是她現在面臨的重要課題,鄭秀煒認為,身為一個設計師,要跳脫固有框架,雖然已經設計過許多作品,她仍希望能精益求精,充實自己的內在,在不同領域觸類旁通,靈感枯竭的時候,鄭秀煒會讓腦袋休息一下,帶小孩出去玩的快樂時光,總是能激發她更多想像,做出嶄新的作品。

SAM_8479.JPG 

興趣加上專業,才能將自己的理想開展,學習不曾間斷的鄭秀煒,開始販賣自己的設計後,面臨到與客人溝通的衝擊。早些年,一般臺灣人還不太有意象設計概念,買花的人多半注重花的數量、質量,組花的設計感則在其次,這對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設計風格的鄭秀煒,無疑是理想與現實的一道斷層,她說,3000元的設計與3000元的花材,客人要的是花材,學以致用的轉換,讓鄭秀煒掙扎了好一段時間,直到後來,大家漸漸接受不同的花藝設計,鄭秀煒的創意,也走得越來越廣。

SAM_8519.JPG 

典雅的招牌、時尚的裝潢,鄭秀煒將她的想法都呈現在即將開幕的「美蘭」,對蘭花設計很有想法的她,希望「美蘭」成為蘭花專賣店,走精緻高雅路線,希望像畫廊一樣,展現她在蘭花設計上的新點子。鄭秀煒也說,花藝設計不再只是工作,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成就感的來源,「美蘭」便是她的概念結晶,期盼在臺灣成立示範店後,未來複製到大陸、香港,讓更多人看見臺灣蘭花,也讓更多人知道,原來,蘭花也能發展無限創意。 




tvbs.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包的由來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 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繫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香包的意義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

 

1.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蘭花
初見蘭花,很難不被它那美麗的外表以及悠長的花期所深深吸引住,那超凡脫俗的外型、優雅迷人的風采,使它成為花中之貴族、人間的仙子。蘭花除了常見的盆栽栽培外,它也是種耐久高貴的切花材料。

孔子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自此蘭花成了儒家文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加上蘭花的生命力和環境適應力,比大多數的花草強韌,花朵優美雅麗,花色鮮明,花型柔和圓滿,亦是隱含有花卉中貴族涵義。



蘭花設計組圖說明
1. 工具準備
萬利1.jpg 
緞帶、鐵絲、綁線、膠台、花剪、剪刀、裝飾品、造型樹枝、棉布、熱熔膠槍,水草、藤球等等

2. 挑選花器,依花器形狀來做初步構想
SAM_8525.JPG 

3. 挑選適合的花
SAM_8528.JPG 

4. 將花器拆封並開始固定主要架構
萬利2.jpg 
本季新設計以紫色系為主,便綁上淡紫色樹枝
萬利4.jpg 
先以綁線固定支點,在於空隙處填入熱熔膠。

5. 大略綁上藤球、緞帶等裝飾
萬利5.jpg 

6. 將挑選過的蘭花植株放到花器中,盆栽邊緣需略為修剪,不要讓原本的盒子露出花器外。
萬利6.jpg 
可先用一盆蘭花測量,不要將一個花器塞得太滿,要保留填充綠色植栽及水草的空間

萬利7.jpg 
每一株蘭花要向前伸展、或朝左右彎曲,也會影響整體感及空間感

SAM_8561.JPG 
可以在紙上先構圖,或是先確定位置後再修剪盆栽,放入花器。 

7. 修剪完盆栽邊緣,可以用棉布將盆栽包起來,再放入花器中,增加整體色彩
萬利8.jpg 

8. 做出喜歡的整體形狀
SAM_8571.JPG 
小技巧:雕花
雕花:是指利用鐵絲,將原本的蘭花枝條修飾的更好看,可往左右伸展弧度,或是做成往內的愛心形狀 。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聽過用水泥作畫嗎?在新北市石碇鄉,就有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畫家,創造出台灣第一幅水泥畫。

他,叫作楊敏郎,因為偶然看見水泥工塗抹牆壁,那豪邁、瀟灑的第一刀,信手一揮即成形的技法,讓他深深著迷,從此放棄三十年的肖像路,投入水泥畫創作,從畫匠轉身成為藝術家,追求登峰造極的境界。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泥畫製作工序
所謂泥畫就是用水泥作畫,工具是油畫刀,素材有水、水泥、砂、海菜粉。楊敏郎用簡單的技法為我們示範製作程序,此為寫意、不講求細節的一種技法:

1.一般建築用砂           

IMG_9556.JPG 

2.添加少許海菜粉,可增強水泥與基材的附著性、保水性

IMG_9558.JPG               
  
3.水、砂、海菜粉和水泥攪拌至黏稠

IMG_9559.JPG 

4.開始抹上混合泥 以便塑形

IMG_9570.JPG 

5.用油畫刀進行塑形    

IMG_9584.JPG 
     
6.水泥的部分完成
  
IMG_9594.JPG 

7.接著用白膠寫字(馬‧山夫敏郎2012)    

IMG_9597.JPG 
      
8.陰乾後上色即完成

IMG_9602.JPG 

楊敏郎先生的作品不限於某種系列形式,創作靈感常常來自於聯想,有時候不經意的看到一些畫面,腦中就會浮現創作的想法。

畫中畫:
本身是佛教徒的楊敏郎說,空的地方就是色,色的地方就是空,他不敢代表《心經》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但他的作品確實包含了這個理念,只要知道這句話的意義,就能找出畫中畫的答案。

IMG_9460.JPG 

《捕風捉影》畫中的老虎在追一隻兔子,但是很明顯的只看到老虎,而兔子則隱藏在樹枝的輪廓下。

IMG_9459.JPG 

《尋佛》這幅山水畫放眼望去,是一個身穿藍色衣服的文人墨客,其實這幅畫的重點是畫中留白部分,出現一位老和尚。畫中的文人正在尋佛,但是不知道其實佛就在他的週遭。

IMG_9457.JPG 

雕塑品:楊敏郎說,以前用白鐵網來穩固泥土,才發現鐵絲網可以伸縮、擠壓,而水管加熱後可塑性高,兩項很適合拿來當創作的工具。
用鐵、塑膠當素材,是一種廢物利用的環保創作。
  
IMG_9477.JPG 

IMG_9479.JPG 

楊敏郎創作中的新作品:
《1》楊敏郎的自畫雕塑,以白鐵網和部分塑膠打造而成,不管是力道、神情,每一處都展現著楊敏郎豪邁、堅毅的創作精神。

IMG_9491.JPG 

《2》大佛像,將以盤作的姿態放置在戶外水池的大石頭正上方。
 
IMG_9505_1.JPG 


達人報導採訪編輯-杜鈞寧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jpg 

通往廣興紙寮的小巷,在林蔭遮蔽下少了夏日的酷熱,反而沉澱了浮躁的思緒,彷彿沾染了文人的儒雅氣質。映入眼簾的是棟黑白相間的建築,樸素中散發著淡淡的日式風情,再向前數公尺,廣興紙寮的造紙工廠便矗立於小巷的出口。以國畫山水畫的風格彩繪的紙寮外牆,生動的呈現了手工造紙的過程,從取材、煮漿、漂洗、打漿、蕩漿入廉、壓紙,到最後的烘焙成紙,每個細節在牆上活了過來。而入口兩側,以率性大方的字體寫著:「廣繼傳紙,興合時宜」,更呼應了廣興對紙文化傳承的使命。

2.JPG 

ST830393.JPG 

廣興紙寮的現任負責人黃煥彰,在手工造紙業最低迷的八○年代,自父親手中接下重擔。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只能以毛筆書寫的手工紙漸漸地被容易取得的機器造紙取代,原子筆及鉛筆的普及更壓縮了手工紙產業的生存。除了面臨市場縮減的問題,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削價競爭更讓台灣手工造紙的處境更加艱難,不少人紛紛出走甚至倒閉,對於手工造紙的未來,他開始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感。


1.jpg 

面對大環境慘澹的困境,黃煥彰決定放手一搏,將原本的生產線轉型為觀光工廠。他提到,傳統的文化產業在不得已的縮小過程中,難免造成不少閒置空間。他深知如何善用這些空間將是突破的重要關鍵。但是過去的工廠是以生產為唯一目的,因此導入觀光後,從動線安排、廠房舒適度、通風、光線、美觀,到處都是問題。然而,這類型的產業轉型,世界上根本寥寥無幾,在毫無資訊的狀況下,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一邊學習一邊改進,「那過程對我來說,好像不是人過的日子一樣」黃煥彰感慨的說,龐大的精神壓力和體力負荷幾乎讓他喘不過氣,「太疲倦了,真的太疲倦了。」

1339041412.jpg 

眼看轉型過程中生產和觀光兩頭燒,黃煥彰的妻子吳淑麗所幸放棄了鋼琴教學的工作,全心投入紙寮的觀光發展,砸下大量的精神和人力、物力,支持丈夫對手工紙的執著。為了讓師傅們得以專心生產,他們培訓了一群擁有專業造紙知識的解說員,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使來訪的民眾能有所收穫,讓這份古老的手藝繼續傳承。現在即使一口氣湧入1、200名遊客,解說員們依然可以有條不紊地保持動線的流暢,這是夫妻倆辛勞十多年才換來的成果,也就是這樣的執著,讓這山城裡的造紙術出現了一絲曙光。

5.JPG 

雖然選擇了開放觀光作為手工造紙的轉機,但是開訪至今,廣興紙寮堅持不收門票。在觀光帶來的商機背後,黃煥彰反而更希望讓大家了解台灣手工造紙的意義,期待將來紙文化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他說,紙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當今所有的歷史、文化、知識,都是靠紙張才得以不斷傳承,但是卻沒有人注意過它的文化。為此黃煥彰有著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為紙發聲,「我想要確立我的行業,在歷史上、在各行業中的地位。」

2.jpg 

這股對紙文化的堅持催生了「紙履歷」的創建。「一支六百元的Casio手錶都有好大一疊的說明書,但是當你將一生的精華、學識、技巧在紙上揮毫時,卻不交代清楚創作過程,這是對自己作品的不注重。」黃煥彰感慨的說道。而這個想法讓他決定建立紙履歷的制度,希望藉此紀錄下紙張製作的心路歷程,讓這些紙背後的意義得以被記載傳承。

A0001.jpg 

除此之外,手工造紙業也正面臨了文化斷層的問題,「水深火熱」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們避之唯恐不及,在沒有新血注入的情況下,造紙師傅的平均年齡已高達65歲。面對這樣的斷層,黃煥彰及師傅們都倍感憂心,「雖然很艱苦,我還是希望這個工作能夠傳下去。」蔡美鑾一邊篩紙一邊用台語無奈地說道。不希望手工紙業將來在台灣消失,黃煥彰希望可以將手工紙打入大陸市場,再將賺取的利潤回饋產業,「我不相信能賺錢,年輕人會有不回來的道理。」

10.JPG   

看著黃煥彰與上門買紙的顧客聊起紙張時,神采中流露出一股對「子女」的驕傲,或許就是這股動力讓他願意為台灣造紙業繼續堅持,繼續不斷求好。即使面對不斷出現的危機,他仍選擇為紙文化執著,讓更多人可以看見台灣手工造紙背後的故事,也讓這樣不凡的紙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6.JPG 


DIY教室教學作品
4.jpg 

6.jpg 

廣興紙寮  http://paper.webplanet.tw 
廣興紙寮網站 http://www.taiwanpaper.com.tw
線上藝廊 > 紙藝產品 http://www.taiwanpaper.com.tw/photos.php?album_cat_id=100



媒體報導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一隻手,編竹編?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很難想像,一隻手也可以編織出如此複雜而美麗的竹藝品。 
出生後,才三個月大,張瓊文就因病導致腦性麻痺,只有右手能靈活動作。但樂觀的張瓊文笑著說「我還有一隻手」,竹編的夢想永遠不會放棄。  

3.JPG 

一直都很喜歡竹製品的張瓊文,在大學時期曾花了一個寒暑,用竹籤做了一個三合院,這是她親手做出來的第一個竹製作品,張瓊文滿心歡喜、也有著滿滿的成就感,也因此更加確定了未來要從事自己有興趣的竹編工作。她尋找了有關「竹藝」的相關資訊,好不容易找到了當時住在潭子的徐暋盛老師,於是開始利用大四下學期閒暇時間,前往潭子向徐老師學習。  

畢業後,透過徐老師的介紹,張瓊文參加了宜蘭的傳藝中心所舉辦的竹編研習營,同時也是在這裡認識竹編國寶大師李榮烈老師。李老師當時以為張瓊文只不過是學個興趣,「真的是很想學嗎?還只是試試、玩玩看而已?」但張瓊文的努力與鍥而不捨的態度終究得到老師的肯定,並在研習營最後一天收他為學生。  

2.JPG 

於是,民國93年,張瓊文開始跟隨竹編國寶大師李榮烈老師學習竹編。「一般人兩隻手都不容易做了,更何況只有一隻手。」這是張瓊文剛開始學習時,面對到的勸說。一開始,李榮烈老師多次向張瓊文說明竹編的困難,也曾經建議她可以嘗試別的藝術工作,例如畫畫那種一手操作比較方便的類型。張瓊文知道老師不是反對而是心疼,但一旦下定決心了,再困難也要克服。

002.jpg 

提到學習竹編最挫折的部份時,張瓊文不假思索地說:「剖竹篾!」一般來說,剖竹篾需要用到雙手,但張瓊文突破了限制、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用雙腿夾住、固定好竹子,這樣一隻手也能剖竹。張瓊文首先用竹篾刀將表面竹青刮掉,再將竹管依序剖成1/2、1/4、1/8等分。接著將剖片後的竹片去內節,先刀劈、再手撕,每次都去掉一半的厚度,這看來膽顫心驚的過程,全靠著張瓊文一隻手精準完成。到最後剩不到5公厘時,張瓊文竟然還要再來一次! 

001.jpg 

只見她張嘴咬著一端竹篾,然後用手控制撕開,最後厚度幾乎只有1公厘。這樣複雜和精細的過程,令人不禁驚呼連連,一般人用雙手都不容易做到的事,張瓊文做來流暢俐落。這樣的基本功到底花了多久才熟練,已經不得而知。張瓊文笑說:「也沒有在記說什麼時候才會,就是一直、一直練習到成功為止。」 

一旦開始學習竹編的張瓊文,就不曾有過放棄竹編的念頭。從最剛開始的研習班到後來參加草屯工藝研究所的社區大學課程,儘管住在台中石岡山區,還是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老師到哪裡教,我就跟到哪裡」。知道張瓊文的努力和堅毅,在他學習竹編幾年後,李榮烈老師便推薦他去參加大型的竹藝比賽。 

民國97年,張瓊文首度參加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可惜未能趕在限時的6小時內完成,「沒得名也沒關係阿!當作一個經驗學習!」張瓊文真的記取教訓,本來需要手腳並用才能完成作品的張瓊文,為了模擬比賽場地,在家中準備一個小桌子,努力練習在桌子上也能順利完成作品。 


「為了要參加比賽,我每天都要一直、一直練習」。 

5.JPG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民國99年得到同一競賽籐藝類第二名,但追求完美的張瓊文,甚至連得了第二名的作品也覺得不夠好,笑著說「其實沒有到非常滿意啦!作品有點歪歪的。」就是這樣的努力和精益求精,成就了張瓊文的一手好手藝。


4.JPG 

張瓊文的作品大多為器具類的編織,例如各式各樣的提籃、花器和水果盤,其中以花器最為拿手,其中多數作品都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展出。目前張瓊文主力在教學、推廣竹編,但閒暇時還是不忘編竹編。未來最想完成的作品,是用竹編編出一個三合院,張瓊文不忘初衷,當初那個奠定夢想的基石,這次,想用竹編完成。

003.jpg   

張瓊文還笑著說,未來想做的事有很多,近期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室,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如恩師李榮烈老師一樣,獲選成為台灣工藝研究中心的「工藝之家」。長遠的夢想是希望到國外參賽、參展,讓更多人能看到她的作品,也希望能與世界的人們分享竹編之美。

IMG_4055_1.JPG 

雙手都不容易做到的,她一隻手做到了。張瓊文竹編的夢想之路走來艱辛,但他跨過了所有的困難和挑戰,成功地編織一片出屬於自己的夢想天空。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瓊文只有1/2靈活的手腳,但她以兩倍的樂觀與毅力、克服肢體的侷限,換來精湛的竹編技藝,一個個精緻的竹編飾品,都是她的心血結晶,也是最甜美的果實,裡頭更藏有她對未來的夢想,以及追尋夢想的堅毅不撓。

1.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汗衫牛仔褲。粗爽的嗓音和厚實的臂膀。散落的破碎貝殼。淺淺的木頭香與珍珠貝粉的味道。沒有豪華裝潢的小小工作室。陳甫強的個人風格簡明而強烈,爽朗豪邁的他,踏進工作室之後,陳甫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開始從螺鈿工藝的細節與歷史一直講述到老一輩的經驗趣事,他就像一部屬於螺鈿的歷史專書,讓人翻閱不止,意猶未盡。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螺鈿(ㄌㄨㄛˊ ㄉㄧㄢˋ )的歷史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830_02.jpg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iyingV】簡介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耕、土耕、陶栽介紹

植物怎麼種?
種法五花八門,看似多樣,但實際上,全球栽植方法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土耕和水耕。土耕是最普遍的方式,缺點是養分容易流失,生長速度緩慢。水耕則將植物的根部浸泡在營養液中,促進其生長,但這種方式需利用幫浦讓水保持循環,非常耗費能源。水耕和土耕還有一大缺點—倘若土壤或水源遭受汙染,同一批作物都會被感染。為了改良傳統植栽方式的缺失,戴世賢與日本技術合作,獨創全球第三種栽植方式—陶栽法,以陶混合多種礦物燒製出的生技管,結合人造海綿根系取代傳統介質,讓植物的根能夠直接和大氣做循環,栽種出來的蔬菜吃起來特別鮮脆甜美。蔬菜收割後,生技管還可永續利用,栽植效能長達十年,不必開發土地、大量用水就能解決糧食問題。

20120830_06.jpg   
土耕法:
1. 每日之噴灑栽植,非常耗水。農民多抽取免費之地下水。
2. 雜草之生長永遠比作物來的快,並會搶食作物肥份。

3. 土壤變質,農地永久廢耕。例如遇酸化、重金屬汙染等。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一路玩遍旅遊書上推薦的景點,單純享受當地美食、風景;還是想拋開世俗、遠離塵囂,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心放假;抑或是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實踐自我價值?在一趟旅途中,你獲得了什麼?又為別人留下了什麼?

01a.jpg 

遊歷四十多國的曾達仁(Daren),是少數平面攝影與動態影像都兼具的得獎攝影師。在退伍後的一次上海旅行中,Daren發現世代的快速變遷,許多文化遺產和傳統祭典已經漸漸消逝,因此激起了他到少數民族村落見識另外一個世界的念頭。2010年完成攝影旅行「穿越喜馬拉雅尋找香格里拉」,在這一趟180天萬里旅行中,Daren帶我們看到的不是富麗繁華的城市風景、高樓大廈,而是從中國西南,擁有可愛樸實的少數民族的桂滇康地區;崇向神聖恆河、風情萬種的印度次大陸;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的尼泊爾,一直到世界屋脊所在之西藏,可以說是尋找香格里拉之旅。Daren長居旅行,為了就是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親自體驗世代變遷背後,那隱藏在世界一角的世外桃源,並以背包攝影旅行方式,深入各地、與在地文化交會,分享他的影像故事。

踏遍無數土地,走過世界歷史的痕跡,每一段旅程,Daren盡收眼底的不只是當地的壯麗美景,更是一幅幅充滿情感、攝人心魂的畫面,帶來的是文明的脈絡、生命的珍貴平實,他用HD高畫質影像,為我們完整保留了世界的每一吋風情,記錄旅途當下真實的感動。

1.jpg 

身穿灰色POLO杉,上面印著「Discovery」的圖騰,Daren客氣地介紹起目前正在規劃的報告及攝錄影器材,從交談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他如何藉由語言肢體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在打扮、態度,還是眼神上,Daren全身上下流露出一種大方親切的氣質。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