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技法:阿拉伯閃光釉
「阿拉伯閃光釉」是一種原始的釉上閃光,十三世紀,阿拉伯皇室就採用這種技法為瓷器上色。由於阿拉伯從七世紀開始統治西班牙長達七百多年,這項技法於是在西班牙被傳承下來。閃光釉的成分變化多樣,主要是以銅的硫化物、碳酸鹽或銀還原大氣中,再燒結在陶瓷上,使其在釉上形成一層薄薄的金屬,具有光澤。

 

「溫度越高,能燒製出的顏色就越少,也會越混濁。」

 

閃光釉的燒製是一場溫度與顏色的戰爭,唯有掌控細微的溫度變化,燒製出的成品才能保有豐富的色彩。同時,這也是陶藝家用生命挑戰藝術極限的過程。在電窯達到七百度時,陶藝家必須密閉窯爐注入瓦斯,而瓦斯的濃度,只能親自嗅聞、判斷,一不留神就可能因吸入瓦斯而昏迷,抑或產生氣爆。

 

閃光釉造型作品

匯聚(中東埃吉法老飾品)_字.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匯聚》─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埃及法老王身上的首飾,帶有中東的神祕色彩。
波光玄武2_字.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波光玄武》─靈感來自澎湖玄武岩,表面用閃光又噴灑,營造浪花拍打礁岩的意象。

 

即使創作過程驚險,謝嘉亨的閃光釉作品總是有著夢境般美麗的色澤與光影,紅的熱情奔放,藍的神秘幽靜,欣賞的同時,我們彷彿被拉進一個夢的世界,眼前每一件作品,都是凝聚心力所雕塑成的。謝嘉亨的閃光釉創作相較於常見的弧形陶器,有著更尖銳的線條,難度也更高,但也因為這樣幾何、多折的造型,每件作品都有不只一種的觀看角度及方式,隨著觀者所在位置的不同,光影變換,作品呈現出的風貌也截然不同。

 

《唐吉訶德的幻想》是一系列機器人造型的閃光釉作品,每個機器人各有其象徵意涵,例如:手持長矛者代表「攻擊」,帶著盾牌的代表「守衛。」機器人所站立的平台如同幻影,藍色的奇異光點散落在黑影間,機器人從中顯現。謝嘉亨運用閃光釉技法上色,讓作品外觀呈現銅、鐵般的金屬色澤。機器人表面經特殊處理造成的鏽斑,更讓人想起宮崎駿作品《天空之城》中,長年守衛著空中古老城市的機器人,歷經戰鬥以及時間的淬煉,即使傷痕累累,依然屹立不搖。更令人驚喜的是,仔細一看,會發現機器人本體全是以火車零件拼湊而成。「頭是剎車器,其他還有傳動桿、連結器…..。」為了創作陶瓷火車,謝嘉亨製作了無數的火車零件,運用巧思,這些零件或大或小的鑲嵌、拼湊、組合,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的四肢、武器以及身上的裝備,鐵道迷們都能細數家珍。


AAA14573-0_字-horz.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唐吉訶德的幻想》

《高跟鞋》是紅色系列當中的一件作品,這系列一共包含三項配件—帽子、鞋子以及皮包,三件作品的外觀都呈現亮麗的紅色。紅色在傳統中國一向帶有喜氣、吉利的義涵,在此卻也暗指「紅中國」。在兩千年初,許多人懷著發財夢一窩蜂進到中國大陸搶當台商,一時尉為熱潮,高跟鞋、帽子代表著頭銜、名譽,而大的LV皮包用來裝滿鈔票,諷刺當時台灣民眾許多人一心想要「錢進中國」的狀況。


紅色大高跟鞋_字.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高跟鞋》


「ㄅㄚˇㄅㄨ—。ㄅㄚˇㄅㄨ—。」

 

這個聲音在大多數人的童年不曾缺席。小時候,每當看見騎著腳踏車、載著冰桶的人經過,孩子們總是興奮的拿著銅板往外跑,《清涼的聲音》這件閃光釉作品,正象徵著美好童年的集合。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同,卻有著一部分共同的、相似的記憶,正如同這台冰車—空氣遇冷凝結,在銀色冰桶上形成一顆顆小水珠,散發陣陣寒氣。實際上,真實的冰車並不是這副模樣,謝嘉亨卻用冰桶上簡單的一個「冰」字、一個喇叭和幾支冰淇淋,勾起了我們久遠年代的夏日記憶。


清涼的聲音2_字-horz.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清涼的聲音》

《波光舞影》表面的斑紋,是用「銀」溶解在水中,再燒在釉藥上,因此能呈現斑斕的金屬色澤。上釉時必須緩慢仔細的將釉藥噴在陶土表面,部分則用畫筆輔助。「在窯爐燒的時候顏色會慢慢溶解,重複燒個五六次,讓色澤重疊,重疊到呈現最好的效果為止。」作品上瑰麗的藍色光澤以及斑紋,從正面、上方、側面等不同的角度看,又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側面觀看,可以發現兩者其實有陰陽之分,有腰身的雕塑代表女性,無腰身者代表男性。


1.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波光舞影》
3.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波光舞影》─由正上方觀看。
波光舞影_字.jpg 
閃光釉造型作品《波光舞影》─由側面可看出作品有陰陽之分。


閃光釉火車創作

糖車(比利時製).jpg 

閃光釉火車創作《糖車》─台灣早期盛產蔗糖,這一部糖車為比利時所製,車身上還細心的加上蒸氣和人偶,模擬當時火車行駛的狀況。
     

_IGP7486-horz.jpg 
閃光釉火車創作《CT240

自西班牙學成歸國後,閃光釉已經成為謝嘉亨在台創作的獨門秘技,然而,不願畫地自限的他,持續琢磨閃光釉的配色和呈現方式。憑藉著一股對火車的熱愛,他進一步找到將美夢化為現實的方法。由於台灣許多蒸汽火車頭早已毀損、停駛,謝嘉亨決心讓這些具重要歷史意義的火車重新被看見。

 

來自西班牙的紅褐色泥土經機器輾壓,變成一塊塊的陶板,壓好的陶版必須放至室溫下約三十個小時,待陶板稍硬,便可作切割、組合成需要的造型。乍聽之下簡單的步驟,其中卻要依賴反覆燒製的經驗以及深厚的背景知識。乾濕程度會影響土的可塑性,若泥土太硬,必須噴水軟化,太軟則用火槍讓土乾燥,乾燥後泥土的紅色會稍微變淡。



最繁複的手續  打造最精細的工藝


005719isfi0u7mypdppydu.jpg 


「小型火車兩個半月,大的作品大概要三、四個月。」製作一部陶瓷火車,動用的零件大大小小共一百多個,包含汽笛、鍋爐、沙箱、水櫃……等,這些零件在陶土還具可塑性時就要先裝好。由於高溫烘烤後泥土會有熱脹冷縮現象,鐵軌和車體本身也須分開進爐烘烤,素燒後顏色會轉淡,再進行上釉的程序。雖然製作火車的工序繁複耗時,但由於這一系列作品並非為商業利益而作,沒有時間壓力,因此謝嘉亨更加雕琢火車的細節。


page.jpg 
仿真實火車所打造的陶瓷火車,車廂內所放置的煤炭也是一塊一塊仔細切割出來的。

「土的厚度是一個極限。」謝嘉亨說道。

 

陶土的延展性不如金屬,陶瓷作品必須有一定的厚度,否則非常容易碎掉。「火車要進窯爐的時候,我和我太太會一起搬,有時候不小心碰到,就整台在你面前碎掉。」另一方面,陶土的創作期也非常密集,不像可以木雕、石雕可以久放,必須趕在泥土還具可塑性時完成作品,所以一旦決定就必須說服自己,堅持創作直到作品完成。


_IGP7103.JPG 

「工藝要有工藝的價值存在。」

 

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謝嘉亨所創作出的火車,每一部都像是真的一樣,彷彿只要填入煤炭,下一秒,輪軸轉動,煙囪噴出白煙,這些火車就要載著夢想往前行駛。或許,鐵道會停開,車身也終有損壞的一天,但藉由藝術,它的價值卻能被永久保存。


阿里山號1.jpg 
閃光釉火車創作《阿里山號》


004744prdrz7padtghpd6n.jpg 
閃光釉火車創作—興建烏山頭水庫所使用的火車。

EK900竹南-豐原1.jpg
閃光釉火車創作《EK900》—行駛於竹南到豐原。


戎客船.jpg 
閃光釉創作《戎客船》—唐山過台灣時期所使用的船隻。


                                                                                                               達人報導採訪編輯-蔡孟凌

來源:http://progroup.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19&extra=page%3D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